猴頭的生活史與其他食用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,同樣也必須經過擔孢子---菌絲體---子實體---擔孢子等幾個連續發育的階段。也就是說,成熟猴頭所產生的擔孢子,一旦飛落在適宜的基質上(如樹木的死節,枯枝的斷面,蟲孔和啄木鳥打的洞),就萌發成菌絲。剛由孢子萌發出來的菌絲,十分細微幼嫩,每個細胞中只有一個核,稱為單核菌絲,也叫一級菌絲。單核菌絲在猴頭的生活史中,存在的時間很短,它主要依靠隱藏在孢子中的養料生長,不久各條單核菌絲就會相互交接,使兩個單核細胞的原生質結合在一起,形成雙核菌絲,也叫二級菌絲。雙核菌絲比單核菌絲粗壯,能獨立地吸取養料和進行分裂生長。形成雙核聲絲后,就順著枝條的木質部由淺入深,進入樹干的中央。當二級菌絲在樹干中央大量繁殖,積累了養料,在適合的環境條件下,形成三級菌絲體。這級菌絲雖然同二級菌絲一樣,也是由雙核菌絲組成,但它已高度分化,而且已不是稀疏的細絲,而成為特殊的十分致密的菌絲。這時它們就從原來的和別處的蟲孔、樹洞、枝干斷面長出來,并在其上發育成猴頭子實體,產生繁衍下一代的擔孢子。完成這樣一個生活史,在自然條件下,也許要經歷相當漫長的歲月,但在人工培養的條件下,有性繁殖(從擔孢子到擔孢子)只要4個月,多者也不過一年。無性繁殖(從菌絲體到子實體)只需40天左右。在人工條件下,發育快,子實體小。在自然條件下,發育慢,但可以長成大的猴頭子實體。湖北省??悼h曾有人采過一個背不動的“猴頭王”,這比美國報道發現的2.5千克的大猴頭,不知大了多少倍。
"猴頭菇"
       研究清楚猴頭的生活史,對進行人工培養是十分有利的。我們栽培它的目的,是利用雙核菌絲體發育成子實體。為此,在生產中一定要創造條件,使單核菌絲體盡快發育成雙核菌絲體,同時要謹防雙防菌絲“退化“成單核菌絲。如果一級斜面菌絲種在傳代時培養基不適宜,栽培中營養和環境條件惡化,就會發生菌絲“退化”的現象。